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看著師父們寫和大師之間所發生過的事,仿佛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大師那些溫柔又富有力量的語句。 圖/羅伯特·盧克曼提供《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-弟子如是說》 讀後感
2023-08-04
開篇寫了這本書的由來,本書為緬懷大師而作。依空法師在本章寫到,大師早在十年前就在〈真誠的告白〉中寫出,「我準備好了,你們準備好了嗎?」這句話。大約是因為離別所帶來的悲傷只會留給還在的人,所以大師才會這樣問,「你們準備好了嗎?」比起一生堅韌的大師,我們更需要有勇氣來面對大師的離開。讀這本書時,看著師父們寫和大師之間所發生過的事,仿佛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大師那些溫柔又富有力量的語句。這本書的每一章都給我帶來了新的感觸。
如依空法師在文章中寫到的「思忖自己無法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時,至少要做個把偉大思想傳播十方的人。」就讓我想起之前在書中看到的一段話「只是向上走。不要聽自暴自棄者的話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聲的發聲。有一份光,發一份熱。就令螢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。」雖做不到大師那樣的偉大,但只要我們也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事,傳遞正確的思想,不後悔自己的每一個選擇,如此這般,我們的一生也是完美。
在〈學習師父「給」出無量無邊法門〉這一章時,感受到永平法師所做的一切事情把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省也」,這句話詮釋的很好。看到大師做了好事,講了好話,她就去學習怎樣做好事,講好話。工作上被罵,被怪,受委屈,也沒有去和人家爭論,而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讓自己做的更好。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是我一生都要修習的功課,如果做錯了事也沒有人願意告訴我,這樣是錯的,那就不會再進步了。
在〈最寶貴的一課—平等觀〉這一章中寫到「不要自我貶低,男女外相上雖有差別,在人格尊嚴上是一樣的。」很難想像這句話出自一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,成長在到處充斥著壓迫的時代的人。大師早在幾十年前就把講經說法的機會平等的給每一位弟子,不在乎性別,只在意弟子們與大眾能不能學到知識。是大師帶著師父們,為女性走出了一條新的路,把更多的女性從婚姻與家庭的痛苦中解救出來。希望未來的我也可以像大師一樣幫助到更多的人。
而慧屏法師的〈浩瀚師心,點滴法緣〉這篇文章更能讓人感受到大師和弟子們之間的親情,的而非只是單純的師徒情。大師對每個弟子的都似自己的孩子一般,既有父親般的嚴厲又有母親般的慈愛。慧屏法師在文中寫到大師在年輕時反而更有耐心。大師說「我老了,時間不夠了,一定要把問題直接告訴弟子,他們才能記住。」這句話就像父母外出離家時在門前的叮囑,雖然相信我的孩子們會照顧好自己和身邊人,但又不免擔憂沒有我的庇護他們的路會不會有些難走。這本書讀到這裡,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大師對世間的憐愛。
讀到〈借我一道光—緬懷恩師〉這一章時,就如妙光法師在文中寫到的一樣「佛光山的道場給許多華人帶來了幫助。」於我也是,剛來巴西時,因不懂怎麼樣和人講話,也不適應環境。所以那兩年我總是沉默,不是沉默就是暴怒,少有內心平靜的時候。但愈不適應愈沉默,愈沉默愈會被講性格古怪孤僻,然後愈發自卑。剛隨父母去佛堂時,我依舊沉默,拒絕這世界的一切,無論好壞。初開始聽師父們講法,只覺得無趣且煩躁。可師父每次見了大家總是笑盈盈,無論我怎樣,師父都願意指出我的不足耐心的教導我。甚至有時還能講出一些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來。如此這般,很難讓我不對師父產生親近的想法。愈與師父們親近愈發覺自己的不足,愈願意改正自己的那些不足。雖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不足,不過自認為現在的我還算有一些「人」的模樣,而非當年同類人一般渾噩度日。很感謝每一位教導過我的師父,因為就連我自己也很難能開導當年的我。
而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大師講的「做就對了,想那麼多做什麼」。從前我無論做什麼事都喜歡順其自然,成敗都無所謂,後來看了些書才知道,我當時的行為,叫逃避。「順其自然」只是我逃避責任逃避辛苦的托詞,真正的順其自然並非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,而是全力以赴後坦然的接受任何的結果。想做就要做,而非空想,即便不成,也無所謂。做的過程中學到的一切就是果,也是下次的因。
看完這本書自認收穫頗多,雖有些深奧的話還是讀的有些一知半解,不過那些現在不能理解的話,能讓在我未來人生中的某一天聯想到書中一句話,感受到,「噢,原來那句話是這個意思。」那我覺得這本書就沒有白看,雖然這樣寫出來很像是我對自己蠢笨的一種自我安慰,但教育的滯後性不就是這樣。最後分享一句我最喜歡的話「真正重要的東西,是用眼睛看不到的,要用心去看。」雖然不能見到大師,但只要記得大師講過的話,做過的事。和大師看過同一片雲,同一個月亮,吹過同一陣風。這就是與大師的緣,只要再次感受到那陣風,看到那片相似的雲,心中想到大師的每個瞬間,大師就在身邊。只要有緣,終將重逢。
感謝編寫這本書的每一位法師,感恩。最後,願人人平等,願眾生安康,願世界和平。
如依空法師在文章中寫到的「思忖自己無法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時,至少要做個把偉大思想傳播十方的人。」就讓我想起之前在書中看到的一段話「只是向上走。不要聽自暴自棄者的話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聲的發聲。有一份光,發一份熱。就令螢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。」雖做不到大師那樣的偉大,但只要我們也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事,傳遞正確的思想,不後悔自己的每一個選擇,如此這般,我們的一生也是完美。
在〈學習師父「給」出無量無邊法門〉這一章時,感受到永平法師所做的一切事情把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省也」,這句話詮釋的很好。看到大師做了好事,講了好話,她就去學習怎樣做好事,講好話。工作上被罵,被怪,受委屈,也沒有去和人家爭論,而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讓自己做的更好。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是我一生都要修習的功課,如果做錯了事也沒有人願意告訴我,這樣是錯的,那就不會再進步了。
在〈最寶貴的一課—平等觀〉這一章中寫到「不要自我貶低,男女外相上雖有差別,在人格尊嚴上是一樣的。」很難想像這句話出自一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,成長在到處充斥著壓迫的時代的人。大師早在幾十年前就把講經說法的機會平等的給每一位弟子,不在乎性別,只在意弟子們與大眾能不能學到知識。是大師帶著師父們,為女性走出了一條新的路,把更多的女性從婚姻與家庭的痛苦中解救出來。希望未來的我也可以像大師一樣幫助到更多的人。
而慧屏法師的〈浩瀚師心,點滴法緣〉這篇文章更能讓人感受到大師和弟子們之間的親情,的而非只是單純的師徒情。大師對每個弟子的都似自己的孩子一般,既有父親般的嚴厲又有母親般的慈愛。慧屏法師在文中寫到大師在年輕時反而更有耐心。大師說「我老了,時間不夠了,一定要把問題直接告訴弟子,他們才能記住。」這句話就像父母外出離家時在門前的叮囑,雖然相信我的孩子們會照顧好自己和身邊人,但又不免擔憂沒有我的庇護他們的路會不會有些難走。這本書讀到這裡,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大師對世間的憐愛。
讀到〈借我一道光—緬懷恩師〉這一章時,就如妙光法師在文中寫到的一樣「佛光山的道場給許多華人帶來了幫助。」於我也是,剛來巴西時,因不懂怎麼樣和人講話,也不適應環境。所以那兩年我總是沉默,不是沉默就是暴怒,少有內心平靜的時候。但愈不適應愈沉默,愈沉默愈會被講性格古怪孤僻,然後愈發自卑。剛隨父母去佛堂時,我依舊沉默,拒絕這世界的一切,無論好壞。初開始聽師父們講法,只覺得無趣且煩躁。可師父每次見了大家總是笑盈盈,無論我怎樣,師父都願意指出我的不足耐心的教導我。甚至有時還能講出一些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優點來。如此這般,很難讓我不對師父產生親近的想法。愈與師父們親近愈發覺自己的不足,愈願意改正自己的那些不足。雖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不足,不過自認為現在的我還算有一些「人」的模樣,而非當年同類人一般渾噩度日。很感謝每一位教導過我的師父,因為就連我自己也很難能開導當年的我。
而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大師講的「做就對了,想那麼多做什麼」。從前我無論做什麼事都喜歡順其自然,成敗都無所謂,後來看了些書才知道,我當時的行為,叫逃避。「順其自然」只是我逃避責任逃避辛苦的托詞,真正的順其自然並非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,而是全力以赴後坦然的接受任何的結果。想做就要做,而非空想,即便不成,也無所謂。做的過程中學到的一切就是果,也是下次的因。
看完這本書自認收穫頗多,雖有些深奧的話還是讀的有些一知半解,不過那些現在不能理解的話,能讓在我未來人生中的某一天聯想到書中一句話,感受到,「噢,原來那句話是這個意思。」那我覺得這本書就沒有白看,雖然這樣寫出來很像是我對自己蠢笨的一種自我安慰,但教育的滯後性不就是這樣。最後分享一句我最喜歡的話「真正重要的東西,是用眼睛看不到的,要用心去看。」雖然不能見到大師,但只要記得大師講過的話,做過的事。和大師看過同一片雲,同一個月亮,吹過同一陣風。這就是與大師的緣,只要再次感受到那陣風,看到那片相似的雲,心中想到大師的每個瞬間,大師就在身邊。只要有緣,終將重逢。
感謝編寫這本書的每一位法師,感恩。最後,願人人平等,願眾生安康,願世界和平。
相
關
消
息







